
当日下午18时许,结束培训任务的尤自强驾车返程,行至事发路段时,远远看到货运车辆与行人相撞的事故现场。没有丝毫犹豫,他立即规范停靠车辆,第一时间冲向事故现场——多年的应急救援经验告诉他,此刻每一秒都关乎伤者的生命安危。
抵达现场后,尤自强的专业素养瞬间“上线”,他首先快速扫视环境,发现司机摆放三角警示架位置偏离、距离不足,存在二次事故风险。他立刻上前指挥司机调整警示架,确保警示范围覆盖安全距离,为后续救援筑起“防护屏障”。同时,他迅速指导他人拨打“120”急救电话,清晰告知接线员事故地点和伤者大致情况,为专业医疗救援力量赶来争取宝贵时间。
来到伤者身边,更严峻的考验接踵而至。经初步评估,伤者意识不清,有心跳、口吐鲜血、两耳有出血痕迹、头后侧受伤、初步判断头颅损伤,躯体内伤,病情危急。“我是宁煤应急救援人员、也是红十字会救护师资,我将对伤者进行急救”尤自强第一时间向现场人员表明身份,既稳定了周围人的情绪,也为规范施救赢得信任。
他深知此时防止窒息是当前首要任务。首先抗休克,解开伤者过紧的衣扣和腰带,确保呼吸和血液循环更顺畅,紧接着眼睛观察同时采用双手沿脊柱两侧轻触,并测试伤者脚底和双手均有条件反射,确认无颈椎、脊柱损伤,手触胸廓四周,排除胸部外伤与肋骨骨折后,为防止呕吐物及血液堵塞呼吸道,他立即轻柔地将伤者头部转向一侧进行引流。
就在护理过程中,险情突然升级——伤者出现"濒死叹息样"呼吸,这是呼吸心跳骤停的危险信号。尤自强立刻俯身检查,确认伤者心跳已停止,当即双膝跪地,展开心肺复苏:快速解开伤者衣服,双手交叠按在两乳头连线中点,按照“01、02、03……30!”的节奏开始胸外按压,按压深度精准达到5厘米,频率稳定在每分钟100-120次,每30次按压,便及时开放气道,进行2次人工呼吸,一套流程行云流水,完全复刻了急救培训课堂上的标准流程。
一组、两组、三组……当完成七组心肺复苏(30次胸外按压,2次人工吹气为1组)时,伤者喉咙发出一声微弱的呛咳,胸廓随之起伏——颈动脉的搏动再次传来。生命体征的恢复让现场所有人都松了口气,但尤自强丝毫不敢松懈,持续监测伤者呼吸、脉搏,同时向伤者喊话安抚,“我是红十字会救护师资,120马上就到,为了家人你一定要挺住,我会一直陪着你!”,用声音为伤者传递生的希望。
当“120”救护车到达现场后,尤自强立刻迎上前,以清晰、简介的语言向医护人员汇报关键信息:“伤者男性,约30岁,初判颅脑损伤,无脊柱、胸肋损伤,经心肺复苏七组后恢复呼吸心跳。”随后他主动协助医护人员将伤者平稳抬上救护车,仔细核对伤者信息,确保交接无遗漏。待配合交警完成事故情况记录后,他擦拭完手臂及衣裤上的血迹默默离开。
作为一名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人员、红十字会救护师资,尤自强的义举并非偶然。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救民于危难"的使命担当,也让红十字会"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与"救在身边"的理念落地生根。这场街头急救,不仅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更展现了新时代宁煤应急救援人过硬的专业素养和红十字会救护员崇高的奉献精神,向社会传递了见义勇为的正能量。